賴德勝:從經濟學角度看大學創業教育
現代是一個非均衡社會 目前是一個非常好的時代,供企業家發揮的時代.我認為有3個方面的原因. 優先,現代
現代是一個非均衡社會
目前是一個非常好的時代,供企業家發揮的時代.我認為有3個方面的原因.
優先,現代是一個非均衡社會.一個社會,企業家能夠發揮作用的前提,在于經濟是非均衡的.如果經濟是均衡的,那么他的實現目標實現目標會被土地、資本等分割完,企業家沒有實現目標.而在經濟非均衡的社會,才會為企業家的能力提供更多的實現目標.經濟均衡的大與小決定了企業家發揮能力動力的大小.
目前,正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地區差異、企業差異很大,因此,經濟非均衡非常明顯,給企業家創業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條件.
第二,是市場的半徑因素.經濟的增長通常取決于兩個因素:分工的程度和資本的積累.而分工程度取決于市場半徑的大小.如果市場半徑小,分工程度就小.比如農村的那種自給自足的經濟就沒有分工的空間.而市場半徑大,分工就有了足夠的空間.
我國由于市場經濟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績,新技術的發展特別是網絡技術為市場的拓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第三,政府非常重視創業.2008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就業促進法》第七條就明確了創業的政策.因此,處在一個非常難得的創業時代.
大學畢業生創業能力普遍不足
在這么好的一個創業時代,創業能力沒有被充分利用,尤其是大學畢業生.舉兩個例子:優先,大學應屆畢業生創業比率不足2%,而歐美的這個比率達到30%~40%,差異非常大.第二,大學生創業的幾率比較低.我參加過幾屆大學生創業大賽的評獎,每年都有80~100個創業方案獲獎,但是,作品獲得成功的卻很少,我很少聽過哪個作品獲得成功了.而在國外,據說46%的成功的科技企業是來自MIT的創業大賽.
這種好的機遇,差的表現.為什么?我認為人們對于大學對于創業能力的培養功能的認識有所偏差.
從人才培養角度來說,我認為大學有兩個方面的功能,優先是提升受教育者的生產能力,第二是提升受教育者的配置能力.我們高等教育應該想辦法提升受教育者的這兩種能力.
配置能力,要素是給定的,但是用不同的配置,整合的價值不同.如何使整合價值大,是需要培養的.我們的學生都具備這兩種能力,只是有大有小的問題.
馬德勝:從“負翁”到富翁
馬德勝:從“負翁”到富翁需要堅持 —
黃德勝:從收銀機上找商機
馬德勝:從“負翁”到富翁需要堅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