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是在計算機互聯網的基礎上,利用RFID、無線數據通信等技術,構造一個覆蓋世界上萬事萬物的"Internet of Things"。在這個網絡中,物品(商品)能夠彼此進行"交流",而無需人的干預。其實質是利用射頻自動識別(RFID)、傳感網絡、無線通訊等智能化采集技術,計算機互聯網實現物品(商品)的自動識別和信息的互聯與共享。"物聯網"概念的問世,打破了之前的傳統思維。在"物聯網"時代,物品的流動將與芯片、寬帶整合為統一的基礎設施,在此意義上,物聯網基礎設施更像是一張新的智慧化地球網絡,世界的運轉就在它上面進行,其中包括經濟管理、生產運行、社會管理乃至個人生活。這也就是為什么物聯網將是我們的未來不可或缺的基礎網絡的原因。
相對于人際間交流的互聯網,物聯網是物與物之間的網絡。當今社會已開始出現許多"物-物"聯網的應用:如裝有GPS衛星定位系統的運輸車輛,以及裝有RFID射頻識別芯片的集裝箱,可以自由不停車收費站,在無人化碼頭自動完成裝卸。這種不同物體間的"對話"關系將迅速擴大化,到2011年,內嵌芯片、傳感、無線射頻的"智能物件"可能超過1萬億個。它們在人類上網同時,也能物聯網相互感知、交換信息。 "物聯網"是繼計算機、互聯網與移動通信網之后的世界信息產業第三次浪潮。有不少IT、經濟學家、企業家府官員都認為,"物聯網"與"互聯網"的創立融合,將成為下一輪世界經濟發展的技術驅。建設龐大的物聯網,不僅可拉動新的加盟,而且能提高原有經濟運行效率,具有雙重效應。
移動總裁王建宙反復提及,物聯網將移動未來的發展重點。8月24日,在王建宙訪問我國的首場公開演講上,他再次對物聯網大加闡釋,并表示將會邀請生產RFID、傳感和條形碼的廠商和移動。近日,工信部總工程師、新聞發言人朱宏任表示,我國也正在高度關注、重視物聯網的研究,工業和信息化部有關部門,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方面正在開展研究,以形成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的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