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都:面向未來,回歸傳統
“如果我們也像杉杉、 雅戈爾 (行情 股吧)那樣走大規模生產的路,那么我們在資金和時機上都沒有任何優勢。所以,紅都應該定位在以高等定制為主。今天人們提起紅都還要順帶說一句,這是穿著的品牌。”北京紅都集團公司總經理顧明天說。
1956年,幾十位上海有名的老裁縫帶著他們的剪刀和皮尺舉店搬遷至北郊民巷,組建了紅都服裝集團的前身北京市紅都時裝工業公司,專門為領導人制作能夠代表形象的“國服”。那一年,3歲的顧明天還在北京胡同中玩耍。
1984年,領導的紅都開始走出高墻,正式對普通百姓開放,不過顧明天還是費勁托了半天關系才買到一件紅都的毛料西裝。兩年后,33歲的顧明天正式加入了紅都旗下的華表時裝公司,他開始受別人之托幫忙購買紅都西裝,之后的幾年他都享受著“在紅都工作”的那份榮譽感。
當50歲的顧明天正式出任紅都集團總經理時,紅都已在市場中幾經磨難,這家擁有40多年歷史的老牌服裝企業已連續虧損多年,甚至想要放棄服裝業務。看著具有如此輝煌歷史的品牌正在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顧明天的想法就是不能讓這家在全國可能都是僅存的國有服裝企業就這樣頹敗下去。
今年56歲的顧明天跟紅都這個品牌一樣,身上帶著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這兩個時代的烙印。比起在市場中曾經遭遇到的困境,他更為津津樂道的是紅都的悠久歷史和獨特品牌資產。而他心目中紅都未來的發展道路,除了對現代經營管理方式的引進和學習,更離不開對精工制造之傳統的回歸與繼承。
紅色品牌
沒有“制衣”這個說法,要是有,我們紅都就是。建國后的北京是全國外事活動頻繁的地方,但卻沒有好的服裝店,即使是很高等別的政府官員都沒有專門的裁縫。1956年,在的關懷下,北京市政府與上海市政府協商讓上海21家品牌服裝店陸續遷入北京,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填補了高等定制服裝市場的空白。為了方便管理,北京市成立了時裝工業公司,1964年更名為友聯時裝廠。
文革開始后,友聯時裝廠更名為人民服裝廠,旗下的幾家服裝店也紛紛更名。藍天更名為衛東,雷蒙更名為前進,波緯變成反帝。不過,波緯主要是為外賓服務的,叫反帝太不適合,于是又更名為紅都,既寓意著紅色首都,也包含著紅幫裁縫的意思。紅都這個名字就一直沿用至今并且成為了集團名稱,如今紅都集團旗下擁有紅都、藍天、造寸、華表和去年重新開張的雙順五個品牌。
1980年代以前,紅都基本不對外營業,只有拿著出國證或者省一級介紹信的人才能來紅都做衣服。在當時,紅都就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穿上紅都西服的老百姓即使沒有出過國都會有出國的感覺,現在的年輕人可能都不能理解,但當時就是這么回事,只有裁縫沒有品牌,紅都就是單獨的服裝品牌。
能夠為制衣,紅都的工藝、技術肯定沒得說。從紅都的歷史來看,“精工”就一直存在于它的基因之中。50年前組建紅都的21家服裝店都是上海當年有名的服裝店,而上海制造的水平就代表著整個 服裝(行情 股吧)制造的很高水平。當時組成紅都的三家大服裝店之一的造寸三十年代創立于上海,創始人張兆春先生后來改名為張造寸,就是希望造寸服裝店的服裝精工細作,一寸一寸地制造出來。
2017年傳統行業“展望未來”高峰論壇
冠特衣柜打破傳統窠臼 用服務和內涵訂制未來財富

迪智尼行業分析|破傳統玩具 成就智能玩具加盟店未來
紅都襯衫專柜新開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