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國際IT業是江湖的話,那么IT人才就是江湖上的刀兵劍客。在“國際江湖”激烈的競爭中,怎樣的“大俠”能夠勝出?的IT業又面臨著怎樣的狀況,需要怎樣的人才呢?我們問了IT業的學者和各路“IT掌門”,這些IT業的領軍人物給出了答案。
IT人才面臨的三大問題
根據教育部、信息產業部、國防科工委等五部委年初聯合發布的人才報告顯示,我國IT業人才需求量每年增長近百萬,但目前的人才供給狀況卻遠遠滿足不了IT人才市場的需求。教育電子公司總經理宋志德在論壇上指出,的IT人才面臨三大問題:人才供應數量不足、質量堪憂;國際化軟件人才缺乏;“橄欖”形人才結構不合理,缺“高精尖”人才和“軟件藍領”。這些都對IT行業的發展帶來不良的影響。目前國內軟件企業規模普遍偏小,大都沒有核心技術,仍處于簡單模仿、附加的過程階段,而且普遍沒有形成工業規模。
同時,軟件企業和軟件人才的結構也極為不合理:幾乎沒有從事個人消費者軟件的企業,企業缺乏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的人才。根據教育部關于緊缺人才的報告,國內現有軟件從業人員近60萬人,其中專業人才約有34萬人(其中高等人才4萬人,中級人才20萬人,初級人才10萬人)。人才結構呈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形結構,不僅缺乏高層次的系統分析員、項目總設計師,也缺少大量的從事基礎性軟件開發的人員。根據國際經驗,軟件人才高、中、初之比為1:4:7。按照合理的人才結構比例進行測算,到2005年,我國需要高等軟件人才6萬人,中級軟件人才28萬人,初級軟件人才46萬人。
哪一類人才會是“香餑餑”
什么樣的人才是當前IT業需要的呢?哪一類型的人才是各大企業競相爭奪的?軟件學院教授穆彬講道,優異的軟件工程師應有兩種基本素養:職業素養和專業素養。職業素養包括是否有責任心、能夠對自己準確定位、對企業和行業文化的認同、具有管理水平——管理別人和被人管理、溝通與合作的能力等等。區別于其他行業所要求的就是專業素質,這些要求更深而且難度較大。
軟件外包,軟件業新機會
什么是軟件外包呢,軟件外包即軟件出口,也就是一些發達的軟件公司將他們的一些非核心的軟件項目外包的形式交給人力資源成本相對較低的的公司開發,以達到降低軟件開發成本的目的。眾所周知,軟件開發的成本中70%是人力資源成本,所以,降低人力資源成本將地降低軟件開發的成本。
軟件出口已經成為發達的軟件公司降低成本的一種重要的手段。2004年,全球軟件的銷售額為6,000億美元,而其中軟件出口的銷售額即達到500~600億美元。今年軟件出口的銷售額將達到1,000億美元。軟件出口的大幅度增長為人力資源成本相對較低的印度和帶來了新的發展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