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賢國學館植根于孔廟和國子監百年的深厚文化,不斷汲取著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思想、精神的養分,秉承“宣教化、行禮儀、昭文明、流教澤”的宗旨,以“事不避難,義不逃責”為館訓,肩負起弘揚傳統文化的重任。
成賢國學館擁有科學有趣的教學理念,講解一個漢字的源流,進而傳授筆法結構章法,培養審美情趣,讓孩子在課上得到全面的知識滋養。同時從興趣入手,學習甲骨文,了解漢字的演變,研習書寫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激發興趣創作。將書法藝術與國學結合,將抽象繁難的書法課變得形象簡單生動有趣。成賢國學館經過對傳統文化七巧板、九連環、傳統剪紙、面塑等的學習,啟發幼兒形狀概念、視覺分辨、視覺記憶、手眼協調、擴散思考、觀察力、想像力、形狀分析及創意邏輯上都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孔廟·國子監
孔廟·國子監東西相連,構成“左廟右學”之制,北京孔廟是元、明、清三朝皇帝舉行祭孔的圣廟。孔廟院內198座進士題名碑,記載了元、明、清三代51624名進士的姓名、籍貫、名次。有名有人物有:明朝護衛北京城將領于謙、明末大將軍袁崇煥、清代洋務派代表人物李鴻章、禁煙首領林則徐等。清進士沈均儒先生是有名的愛國人士,新成立后曾任很高人民法院院長、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還有在民間流傳很廣的傳奇人物,如劉墉(劉羅鍋)、紀昀(紀曉嵐)等也均碑上有名。
國子監始建于13世紀元朝(1287年),是元、明、清三代管理教育的行政機關和很高學府,至今已有700多年歷史。國子監作為古代大學,歷來倍受重視,國子監招收的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其中包括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學生。國子監又是全國單獨可以接受外國留學生的學校:琉球、日本、朝鮮、越南、泰國、俄羅斯等國的學生,也曾在國子監讀書。國子監為培養全國各族學生成長,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發揮過積極的重要作用。
成賢國學館植根于孔廟和國子監700多年積淀的深厚文化沃土中,不斷汲取著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思想、精神的養分,秉承“宣教化、行禮儀、昭文明、流教澤”的宗旨,以“事不避難,義不逃責。”為館訓;以“圣賢之地、讀圣賢之書、成圣賢之士”為目標,肩負起弘揚傳統文化的重任。
成賢國學館以國學教育普及為基礎,以經典誦讀為主線,開展傳統禮儀活動:入泮禮、拜師禮、成人禮、感恩禮、重陽節敬老禮以及年節民俗文化活動,并常年為少兒、成人提供國學課程。
七百年先圣之地,承儒學正統,衍中華千年智慧,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立一生之本,奠萬世之基。成賢國學館繼先圣之絕學,昌明文化,涵養正氣,矢志不渝,共圖中華民族之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