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衛星導航系統(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是自行研制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是繼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俄羅斯格洛納斯衛星導航系統(GLONASS)之后第三個成熟的衛星導航系統。北斗衛星導航系統(BDS)和美國GPS、俄羅斯GLONASS、歐盟GALILEO,是聯合國衛星導航委員會已認定的供應商。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由空面段、地面段和用戶段三部分組成,可在全球范圍內全天候、全天時為各類用戶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導航、授時服務,并具短報文通信能力,已經初步具備區域導航、定位和授時能力,定位精度10米,測速精度0.2米/秒,授時精度10納秒。
2018年12月26日,北斗三號基本系統開始提供全球服務。2019年9月,北斗系統正式向全球提供服務,在軌39顆衛星中包括21顆北斗三號衛星:有18顆運行于中圓軌道、1顆運行于地球靜止軌道、2顆運行于傾斜地球同步軌道。
2019年9月23日5時10分,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四十七、四十八顆北斗導航衛星。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BeiDou(COMPASS)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是正在實施的自主發展、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系統建設目標是:建成獨立自主、開放兼容、技術先進、穩定可靠的覆蓋全球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促進衛星導航產業鏈形成,形成完善的衛星導航應用產業支撐、推廣和扶持體系,推動衛星導航在國民經濟社會各行業的廣泛應用。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由空間段、地面段和用戶段三部分組成,空間段包括5顆靜止軌道衛星和30顆非靜止軌道衛星,地面段包括主控站、注入站和監測站等若干個地面站,用戶段包括北斗用戶終端以及與其他衛星導航系統兼容的終端。
發展歷程
研發歷程
1970年代,開始研究衛星導航系統的技術和方案,但之后這項名為“燈塔”的研究計劃被取消。
1983年,航天陳芳允提出使用兩顆靜止軌道衛星實現區域性的導航功能,1989年,使用通信衛星進行試驗,驗證了其可行性,之后的北斗衛星導航試驗系統即基于此方案。
2009年北斗三號工程正式啟動建設。在各大系統和眾多參研參試單位共同努力下,全面突破系統核心關鍵技術,完成地面驗證,衛星狀態基本固化。特別是2015至2016年成功發射5顆新一代導航衛星,完成了在軌驗證。
2018年前后,發射18顆北斗三號組網衛星,覆蓋“一帶一路”沿線;2020年左右,完成30多顆組網衛星發射,實現全球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