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是雕、刻、塑三種創制方法的總稱。指用各種可塑材料(如石膏、樹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質材料(如木材、石頭、金屬、玉塊、瑪瑙等),創造出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視、可觸的藝術形象,借以反映社會生活、表達藝術家的審美感受、審美情感、審美理想的藝術。雕、刻減少可雕性物質材料,塑則堆增可塑物質性材料來達到藝術創造的目的。
微觀雕刻是一種以微小精細見長的雕刻技法總稱,是雕刻技法的一門獨立分支。常見的種類有微刻、微畫、微畫雕、核雕、骨雕和微雕等。
微觀雕刻歷史源遠流長。遠在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現微型雕刻。戰國時的璽印小如累黍,印文卻有朱白之分。眾所周知的王叔遠的《核舟記》,也是歷史上微雕藝術的經典之作。
篆刻邊款藝術是微刻藝術產生和發展的基礎。明清以來,不少文人雅士在印章這方寸之中,用鐵筆題書作畫,寄托情趣,自娛自樂。及至壽山石成為印章材料之后,壽山石的微刻藝術便開始出現。清初楊璇、周彬都曾在壽山石雕品的花紋僻處刻以小字,"西門薄意派"雕刻大師林清卿也常在所刻作品的草叢、石縫中以極細的筆畫刻上自己的姓名和制作年月,以后更有人在印章方柱的四邊,以極細微的文字,雕刻古人詩詞作為邊款。
到了20世紀60年代,隨著放大鏡等先進科學儀器在微觀雕刻領域的運用,微觀雕刻藝術便成為一種別具一格的嶄新藝術。作品中所刻的文字愈來愈小,內容也愈來愈多。
以郭月明老師為例,四川省屏山縣人。聯合國教科文授予"一級民間工藝美術家"、國際書畫藝術家協會會員、書法美術家藝術創作中心"終身名譽教授",三希堂侯明明藝術館"副館長",國際羲之書畫院"名譽院長",攀枝花市硬筆書法協會會長、攀枝花市硬筆書法藝術學校常務副校長、硬筆書畫報常務副主編、詩酒聯誼會詩書畫院副院長。
郭月明從小喜好習書、繪畫、弄琴,對傳統民族文化有濃烈的興趣。 1966 年, 20 歲的郭月明,避開塵世的喧囂,開始沉醉于傳容文化藝術之中,系統地研習書法、繪畫、雕塑和篆刻技藝。他博采眾家之長,兼蓄各體之韻,從而形成自己"沉著鋼動,衣冠楚楚,森嚴之態,咄咄逼人"之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