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縣古棗園位于"紅棗名鄉"陜西省榆林市佳縣朱家坬鎮泥河溝村,是世界上保存更完好、面積更大的千年棗樹群,總面積36畝,現存活各齡古棗樹1100余株。泥河溝村也被譽為"天下紅棗一村"。
佳縣有著3000多年的棗樹栽培歷史。古棗園內生長的兩株干周三米多的古棗樹,經測算,樹齡在1300多年以上,至今根深葉茂,碩果累累,被譽為"棗樹王"、"活化石"。佳縣有著底蘊深厚的紅棗文化歷史。千來,耐旱的棗樹被視為人們的"保命樹"、"鐵桿莊稼"。每年正月,人們都要敬拜"棗神",祈求紅棗豐收。逢年過節,人們都要制做棗糕、棗饃、棗燜飯等傳統食品,以示慶賀;長輩們給孩子吃紅棗、戴棗串,希望他們早日長大成人,日子甜甜蜜蜜;久遠而又濃郁的紅棗文化氣息滲透在佳縣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棗樹具有增加空氣濕度,保持水土和養分等生態功能。在黃河沿岸的坡地上,其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土保持、水源涵養和防風固沙等方面的生態功能顯得尤為重要。
隨著時間的流逝,佳縣古棗園正遭受著歲月的侵襲和人為的破壞,傳統的紅棗文化、民俗也面臨著失傳的危險。目前,佳縣人民政府按照農業部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要求,制定了佳縣古棗園系統保護與發展規劃以及管理措施,動態保護、適應性管理和可持續利用,保護古棗園,傳承棗文化。
農業文化遺產是凝結著廣大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的寶貴財富,體現的是人類長期的生產、生活與大自然所達成的一種和諧與平衡農業。保護農業文化遺產的目的是促進對傳統農業知識和管理經驗的更好認識,并運用這些知識和經驗來應對現代農業發展所面臨的挑戰。陜西佳縣古棗園作為一批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在栽培歷史、種植規模、種質資源、傳統技藝、文化情結、營養和價值及其生態功能等方面具有多重價值,但也面臨來自地方、和全球三個層面的諸多威脅和挑戰。分析了實現古棗園保護與發展的有利條件,提出了相應的保護與發展措施,預期將對佳縣的生態文明建設、農民就業增收、區域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