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茶是漢族特色茶飲,是中草藥植物飲料的通稱。廣東涼茶是漢族傳統涼茶文化的代表。涼茶是將藥性寒涼和能消解人體內熱的中草藥煎水做飲料喝,以夏季人體內的暑氣,或看診冬日干燥引起的喉嚨疼痛等疾患。涼茶的歷史,公元306年東晉醫藥家葛洪南來嶺南,由于當時瘴癘流行,他得以悉心研究嶺南各種溫病醫藥。葛洪所遺下的醫學專著以及后世嶺南溫派醫家總結勞動人民長期防治病痛過程中的豐富經驗,形成了漢族嶺南文化底蘊深厚的涼茶,其自有工藝、術語世代相傳。
涼茶是廣東、福建、廣西地區對煮好的中藥的液體部分的通稱。與某些針對特點病痛的中藥茶,涼茶又一般指具有清熱、下火結果的,一般人都可以喝的中藥。涼茶并不是茶,而是中草藥熬出來的藥湯;涼茶也不一定涼,熱著喝作用更好。夏天偏熱多濕的氣候容易使人腸胃失調,再加上有的人嗜食辛辣、味重食物,難免會不同程度地出現上火、口舌生瘡、咽喉腫痛、食欲不佳等癥狀。涼茶本是廣東人的愛,自古以來,廣東人喝涼茶就喝出了名。
和順涼茶店對于廣東人,可以說是“生命源于水,健康源于涼茶”。除了清熱緩緩效效外,涼茶還可去濕生津、清火、明目、散結、消腫等,還可治目赤頭痛、頭暈耳鳴、疔瘡腫毒和高血壓,夏天完全可以當清涼飲料飲用。體質偏寒涼的不宜多飲,孕婦和兒童也不宜喝涼茶。2005年底,和順涼茶店已入選為非物質文化遺產,2006年5月28日,廣東涼茶成功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名錄。因涼茶是中醫藥文化中的一個分支,是嶺南飲食文化中的重要一環,的涼茶強制性標準正在研究中,將有利于規范全國涼茶市場,但涼茶文化之所以生存至今正是因為街頭巷尾的上萬家涼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強制性標準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