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柄長勺,一個鏟,一個大爐,打燒餅的工具如此簡單。
說到臨渙的美食,不得不提馬蹄燒餅。往茶館一坐,喝口棒棒茶,吃口燒餅,這是老臨渙人的傳統。
馬蹄燒餅形似馬蹄,全手工制作。一塊面板,一個大爐,一塊面,一碗餡,一柄長勺,一個鏟,其余的全靠手藝了。
有人總結出臨渙燒餅至少有四大亮點:一是表層芝麻足,餅面上幾乎找不出縫隙來;二是蔥花香,燒烤出的香味兒是山珍海味也無法相比的;三是餅皮酥,每咬一口都會往下掉餅屑;四是餅瓤柔。另外臨渙燒餅份量足,餅兒實,個兒大,拿在手里沉甸甸,聞進鼻子香噴噴,吃到嘴里美滋滋。當今,師傅們對傳統工藝加以改進,大膽試制新品。燒餅的制作并不復雜,主要原料是面粉、豬油、芝麻、蔥花等。面和好后揪成小劑,揉成橢圓形,粘上蔥花、芝麻,然后入爐烤熟。臨渙燒餅,無論是色、香、味都堪稱上乘。其實,真正吃過臨渙燒餅,才能明白這位美食達人的總結是多么全面和準確。燒餅趁著剛出爐,外皮酥,一咬還會掉渣,表皮上的芝麻散發出一股植物油脂的香。內里嫩,暄軟適中,里面的豬油和蔥花是絕配,滿口散發出蔥油香。
7月18日,在臨渙街的南閣茶樓斜對面,56歲的周維華和妻子在自己的燒餅攤前忙碌著,根本無暇看著茶樓里茶客的進進出出。
周維華告訴記者,自己的父親就一直在街上,在同樣的位置打臨渙燒餅,自己從18歲起就開始跟著父親打燒餅,在爐火邊不知不覺已近40年,他每天的生活就是圍著爐火打燒餅,也靠著打燒餅養活一家人。凌晨4點,周維華和妻子就開始活面,制作豬油蔥花。臨渙街有一二十家打馬蹄燒餅的,每家有每家的自有工藝,每家有每家的口味,每家也有每家的老主顧。
周維華說,要想燒餅好吃,豬油就要選上好的豬板油來制作,這樣才能更香更酥。周維華每天都要賣六七百個燒餅,不論是逢集還是不逢集,每天基本如此,不論寒暑,沒有淡季旺季。做燒餅用的坯是發酵的面團,周維華把一大塊面團揪成一個個大小均勻的劑子,妻子把劑子揉搓一下,用手在面板上一邊壓一邊扯成長條,然后抹上碗里的蔥油,再從一端卷起,包裹成一個圓形面團,一個個擺放在面板上。周維華面前有兩個半人多高用鐵桶制作的大爐子,里面燃著爐火。他把妻子包好的面團沾點水往面板上一按,然后飛快地用手沾上芝麻往面坯上面一抹,上面立即均勻地粘上芝麻,然后把面坯貼在爐壁上,順手一抹,一個燒餅就結結實實地貼在爐內。幾分鐘后,一爐燒餅就先后熟了,表皮開始發黃,散發出一股誘人的香氣。一手持長柄漏勺貼在燒餅表面,一手持長柄制造小鏟沿爐壁輕輕將燒餅鏟下,勺與鏟配合,將燒餅從爐內夾出,一個個排好放在爐口外面,食客需要多少,自己就取多少。總有心急的食客還不能等燒餅稍晾一下,就會抓一個在手中咬上一口,被燙得來回換手。
在網上,有人還記錄下一個有關臨渙燒餅來歷的傳說。
說有一個村姑嫁入臨渙,按照當時的封建禮俗,女子是不能上桌用餐的,所以村姑常常只能吃些剩飯殘羹。丈夫疼愛妻子,心中不忍,便在用餐時趁人不注意,偷偷把大饃放在袖中帶給妻子吃。等到妻子吃時大饃又冷又硬了,兩人便把切成片的饅頭在火上面烤熱。慢慢地村姑發現,加上一些佐料后,烤熱的饅頭會更好吃。為了家庭生計,村姑便和丈夫在街頭支起一個爐子賣起了“燒餅”,深得大家喜歡,生意也漸漸紅火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