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劉聾子牛肉米粉具有辣、熱、香、鮮的特點。牛肉油碼爛度適中,咸度適宜,牛肉從進店到制成油碼,都有十分嚴格的規定,牛肉進店立即用鐵鉤掛上,分老、嫩、肥、瘦切成一斤左右重的塊子,主在清水里浸泡,冬于時間稍長,夏天只泡一小時左右,再用清水反復漂洗,擠壓,排出血水直到清水。然后撈起,用配制的香藥煮熬,所有的香藥有大小茴、砂仁、中安、桂枝、甘草、陳皮、公母丁、花椒、三乃、十景香、甘松等20多種,香藥用紗布包好放在爐鍋底部,上面放牛肉,爐鍋不加蓋,讓牛肉的腥臭散發出去,煮熬時湯中有血泡浮起,立即將血泡舀出,同時根據牛肉的肥瘦加放適量的牛油以增雖鮮味。牛肉煮到手指能捏爛時便撈起,攤放在器皿內,待冷卻后切成小塊,以備做油碼,在煮熬了牛肉的湯內加入二分之一的清水,再行燒開,然后收盡浮油,澄清湯汁,使之透明晶瑩,再將清湯舀進另一只爐鍋,作為原湯,下粉時加放在米粉內,這樣,制作的牛肉米粉湯鮮味美。
常德劉聾子米粉具有近歷史,是風靡南北、聞名省內外的餐飲企業。“劉聾子”米粉(又稱米線、圓粉)制作技術源于1938年(民國27年), 粉館 創辦人劉松森,幼年因患中耳炎導致耳聾,遂有“劉聾子”綽號。民國27年(1938年)在其姐夫家開設粉館, 后積蓄漸豐,至1943年(民國32年)自建簡陋木瓦房一棟,遷至新居營業。劉雖漢人,但與回族交往甚密,從而 積累不少加工牛肉的經驗,根據回漢風味特點,創出”劉聾子”系列米粉、菜肴,其風味別具特色,流傳至 今,令人贊不絕口。經“劉聾子”制作的牛肉粉和牛肉缽子,爛度適中,咸淡適宜,具有辣、滾、香、鮮的特 點。在市面眾多牛肉粉館中,獨標一格,其關鍵在于劉煮肉用的香藥(全部采用中草藥)與眾不同。1960年, 劉聾子病逝,粉館由其妻李才三掌作,李于1984年病逝。歷經黃承余(李才三徒弟)主掌,爾后制作技術流傳 至今,“劉聾子”米粉制作技術僅此一家。
常德劉聾子米粉是“劉聾子”米粉、菜肴的傳承人。館址坐落在素有湘北明珠之稱的九 澧門戶——津市市。
為了弘揚中華傳統飲食文化,傳播特色美食,傳承和開發“劉聾子”品牌暨傳統美食,創企業很好社會效益和經營效益,續其品牌再度發揚光大。2002年在工商總局注冊“劉聾子”商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