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藥熏蒸療法屬于中醫常用的外治方法之一,是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中醫學基本理論為指導,選苗族民間中草藥,用煮沸后產生的氣霧進行熏蒸,借藥力熱力直接作用于所熏部位,達到擴張局部血管、促進血液循環、溫通血脈、祛毒殺菌、止癢、清潔傷口、消腫止痛,后達到治病、防病、保健、美容的目的。
苗藥熏蒸療法歷史久遠。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已載有熏洗方八首。《黃帝內經》記載了用椒、姜、桂和酒煮熏關節腫脹、疼痛、伸展不利等痹證。漢代張仲景在《傷寒論》中將熏治作為一個##。在《金匱要略》中還記載有硫黃熏治肛門,苦參熏洗咽喉等治法。熏蒸療法的早病例記載見于《史記?倉公列傳》,書中記述了他濟北王的侍者韓女腰背痛的病歷。晉代葛洪的《肘后備急方》記有6味熏衣香方,以香身辟惡。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記載有許多熏蒸療法,涉及內、外、婦、兒、眼、骨傷諸科。如“治蟲齒方”介紹熏法齲齒牙痛。
苗藥熏蒸療法據《新唐書》載:唐代名醫許胤宗在醫治一例中風不能言語,口噤不能服藥者,采用蒸氣療法即以“黃芪、防風煮數十斛,置床下,氣如霧,熏蒸之,是夕語。”當夜便恢復了說話功能,這是醫學史上早記載蒸氣療法中風失語者,唐代醫籍中還有用熏蒸療法產后血暈悶絕癥的記載。書中介紹:“燒秤錘紅石令赤,置器中,向產母床前帳里,投醋淬之,得醋氣,可除血暈之法也。”宋代《太平圣惠方》載有熏洗方劑163首。《宋史?王克明傳》載:“盧州守王安道風禁(噤)不語句日,他醫莫知所為。克明令熾炭燒地,灑藥,置安道于上,須臾而蘇。”可見熏蒸療法對中風失語確有。金元四大名醫之一的張子和,則把熏、蒸列為汗法之一種,指出“亦有熏漬而為汗者”。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多處記載有用熏蒸法諸疾。張景岳則用“嗽煙筒”吸藥煙寒嗽。其它如《外科正宗》、《證治準繩》等都載有熏蒸療法。迄至清代,熏蒸療法日臻完善。特別是吳尚先的《理淪駢文》與趙學敏的《串雅》尤為突出,前者記載薰法達50多處,后者立有“薰法門”、“蒸法門”專篇,并稱“治外以蒸灸勝”,對熏蒸熨法做了諸多介紹,切合臨床實際。由于中藥熏蒸療法簡便,用途廣泛,故時至今日仍被大量應用于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