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開設一個農家店
在農村開設一個農家店,通常需要對市場進行六個方面細分后才可做出決策:
優先,糧食產業區、棉花主產區、蠶桑主產區、水產品主產區以及蔬菜主產區、油料主產區,山區、丘陵、平原地區,不同的氣候與季節、不同的:±:壤條件,其農資商品銷售有很大不同。而且,不同的農資商品,其技術條件和后續服:務也各不相同。因此,經營農資商品,一要考慮當地的種植習慣、農業產業結構現狀,既要抓主業,也要抓少數農業產品生產所需的農資商品。通常來講,大眾化的農資商品由于競爭激烈,水平相對較小,而市場需求相對較少的農資商品取得空間相對較大。二要加強與農技服務部門的聯系,有針對性地組織貨源,并對市場需求做出科學的預測,以防止供銷脫節或供過于求。
第二,消費品農家店也與農業生產發展有著必然的關系。農村所在位置不同,其經營重點就有所區別。①鄰近城市的農村。這類農村相對條件較好,種植蔬菜和發展養殖業較多,消費能力相對要強。因此,農家店經營的商品檔次和質量都應較高,同時由于城市商業發展商圈的涵蓋面較廣,耐用消費品尤其是大件耐用消費品經營需要審慎,不宜過度發展。②糧食主產區、棉花主產區、水產品主產區。這類農村中農業生產受宏觀政策影響較大,生活相對較為寬裕,通常情況下,青年農民外出務工經商,農村消費主體是老人和小孩。同鄰近城市的農村一樣,“一建設二生活”是農村消費支出的主要走向,農民有了錢,就要建樓房、購買家用電器和裝飾材料,以及現代交通工具等。③山區或邊遠地區的農村。這類農村各種條件相對較差,制約了農村生產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消費水平相對較低,其農家店建設規模不宜過大,主要是滿足生活必需品的消費需求和大眾化的生產工具。
第三,消費習慣。農民的消費習慣,影響著消費品農家店的經營方向,這種消費習慣包括民族宗教、傳統風俗、鄉情鄉禮,還有消費趨勢的變化等,這決定著農家店經營的商品是否適銷對路,是否能夠找到賣點。
第四,民族宗教。少數民族居民對民族產品的需求較大,同時漢族居民對少數民族的產品也有潛在的需要。比如,漢族人在招待少數民族居民時,就需要采購少數居民的消費品。
第五,傳統風俗。的傳統風俗有極強的民族特點.,如節慶時期的生活必需品、喜慶商品,既適合綜合商店銷售,也適合專賣商店銷售。而且在農村,通常情況下,主要勞動力在外務工,在家老人過年購置年貨或舉行喜慶大事時,通常會將常規的酒、糖果、飲料等開上一個清單交給農家店的店主,店主則”照單抓藥”配齊后直接送貨上門。還有一些是專門的服務于喜慶的商店,除了喜慶商品之外,還包括有半專業性的樂隊、迎親車隊、戲臺班子等。
第六,鄉情鄉禮。農村人生活作風淳樸,注重禮節且相互關照,這實質上是一個消費圈子。由于農民的生活特性,通常情況下,一個家族越大,且能和睦相處,那么開店成功的可能性就很大,意想不到的朋友越多,其消費的群體就越大。假如經營者有合格的人際關系,與社會各方相處較好,開起農家店就輕易得多。假如在農村有一定的威望,或是一個與外界聯系廣泛的人開設農家店,也容易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