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面館考究的是面湯,湯要清而不油,味要鮮而食后口不干。制作面湯稱為“吊湯”,相當于飯店里的燒高湯。各家大小面店都將湯料的自有工藝視作傳家之寶,秘不外傳。普通的做法是蹄膀加以做爆鱔余下的鱔骨,以及各種自制秘方的調料,以文火慢熬而成。配上燜肉的原汁,再加上熟豬油。不過各家面湯風味不同,其自有工藝不得而知。正宗湯面館湯色透明如琥珀,不見任何雜質,噴香撲鼻,咸淡適中。澆頭指佐面的菜肴,其種類豐富,幾乎就是蘇幫菜的菜譜;諸如朱鴻興的燜蹄、五芳齋的五香排骨、松鶴樓的鹵鴨、黃天源的爆鱔,還有常見的如燜肉、炒肉、排骨、蝦仁、香菇炒素、辣醬素澆等等。
食客在點面時可以對湯面做很多定制:“寬湯”,指要湯多面少,“緊湯”則反之;“重青”,指多放蒜葉,“免青”則免之;“重面輕澆”,要面多澆頭少,“重澆輕面”則亦反之;“過橋”,就是澆頭用另外的盤子盛放,不浸于面中。這些要求,老吃客們一般都會事先關照好唱面的跑堂倌。
早些年,一進面館便能聽到熟練的跑堂嘴里唱出一串的專業術語:“誒——來哉,三號臺老面孔,三兩蟮絲面,要龍須細面,清湯、重青、重澆過橋……”這些“術語”的含義,請看以下解釋:寬湯,指要湯多面少,緊湯則反之;重青,指多放蒜味,免青則免之;重面輕澆,要面多澆頭少,重澆輕面則亦反之;過橋,大家就都曉得咯,就是澆頭用另外的盤子盛放,不浸于面中,分開享用的意思。這些要求,老吃客們一般都會事先關照好唱面的跑堂倌,可以說是面面俱到,絲毫不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