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之語”述說一位農民兒子的十年扶貧故事
2015-07-08 13:13
他,生長在農村,深知農民的疾苦; 他,大學畢業當上一名中學教師;卻毅然棄教走進大山深處,要讓更多的農民脫貧致富; 他,10年“燒一竹”,在深山里甘于清貧,甘于寂寞,帶動了當地共8000多農戶脫貧,戶均增收3000多元. 他,桃李滿天下,帶出周邊幾省燒炭師傅數百人.“炭之語”述說一位農民兒子的十年扶貧故事 包立根,浙江省衢州民心炭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被譽為“竹炭之父”.關于他,有許多傳奇的故事.棄教進山,十年燒炭 包立根今年48歲,遂昌縣金竹鎮早塢村人.1987年他大學畢業后一直在農村中學任教.在家訪中,他發現有許多農村家庭貧窮得不僅小孩讀書的學費交不起,就連買糧買鹽的錢也沒有;另一方面當地有豐富的毛竹資源,卻因地處深山,交通不便,毛竹賣不出.農民兄弟“守著金山銀山”卻在受窮.在大學里讀生物與化學的包立根突然萌發了一個念頭:能否利用當地的資源,進行毛竹深加工,讓農民脫貧致富? 于是,他有了棄教進山燒竹炭的念頭.他的這一想法,首先遭到老父親的強烈反對.老父親說:“立根,父母親好不容易培養你大學畢業,就是為了讓你離開農村,可你……”包立根在妻子的理解與支持下,終于做通了父母親的思想工作.1996年,他結束了10年的教師生涯,來到了“中 國竹炭之鄉”--衢州市衢江區.在衢江區烏溪江庫區的毛竹主產區嶺頭、湖南、坑口、長柱、洋口、舉村等鄉鎮,與幾個老鄉一起在這里開始燒制竹炭,從此與竹炭結下了不解之緣. 創業是艱苦的.剛辦廠時,包立根就一個人管理,白天在窯場管理燒炭,上山聯系收購毛竹;晚上借著昏暗的燈光,算賬記賬,核算成本,報價聯系業務,常常熬到下半夜.發貨就更累了,有一次,要趕集裝箱發貨,包立根一大早從嶺頭鄉到賴家村窯場安排挑炭,找拖拉機運炭,再從賴家村走十多里山路到嶺頭,急匆匆趕到汽船埠頭,剛好趕上汽船,一下船又搶上車到城里,趕在下班前到林業局,辦好出運證,再從城里趕回嶺頭,聯系船運,安排運炭到埠頭裝船,已經夜里十點多鐘了.一整天忙得沒時間吃一點東西,包立根想在路邊旁邊小店吃碗面條.他夾起了面條,卻咽不下去,只喝了幾口湯,因為餓過頭了,就吃不下了.店老板看后說:“做生意真太辛苦了.” 那時候,除了每天辛勤忙碌之外,資金周轉也十分困難,該付給農民的工資和毛竹款經常付不出,都是先欠著,等貨款到了再付.外貿公司付款也不及時.記得1996年底,到了農歷12月25日,包立根才拿到臨安外貿的一筆貨款,包立根立即叫上姐姐一起,一個村一個村的挨家挨戶為農民發工資,付毛竹款,包立根姐弟倆一聲聲“對不起”、“對不起”,農民們都很感動,說:“過年了還來給我們送錢,真是好心的老板,講信用.”這次一共付了八萬多元,付清欠款后已經是大年三十了,然后才匆忙趕回遂昌老家過年. 包立根創業時不僅十分勞累,生活也極端儉樸.據說有一次包立根到職介所招工,工作人員看到他一副又老又土的打工仔樣,誤認為是來求職的,對他說:“你還是去養豬吧,那不要什么技術的.”還有一次,包立根到城里辦事情,山里頭出來趕到城里已下午一點多鐘了,包立根餓了,便到路邊小食店對老板說:“老板,給我燒個大蒜肉片.” 店老板看看眼前這個面黃肌瘦、頭發亂糟糟、衣裳皺巴巴,一副鄉下人的打扮,擔心不給錢,就說:“肉片很貴,燒碗面條算了.”“好的,請快一點.”包立根回答.創業又苦又累,還冒,實在太難了,幾位一起干的農民沒有再堅持下去.包立根面對庫區貧困農民,面對幫助支持他的**部門,他沒有退路,上刀山下火海,他只有往前沖. 包立根的創業精神,不僅深深感動了當地農民,也深深感動了**機關干部.有一次發貨,包立根總共只有一千多塊錢辦出運證,不巧客戶來驗貨,中午吃飯要出洋相了.人生地不熟的,包立根心里犯了愁.包立根到原衢縣林業局林政股,試探著問辦證員:“汪阿姨,我想辦出運證,可是……”包立根一五一十地述說了自己的窘境,辦證員很同情,幫他辦妥了一切手續,并借了他20優惠錢.接過出運證和20優惠飯錢,包立根止不住淚水流了出來.免費培訓,造福四方 經過不斷的研究探索與工藝改進,竹炭的生產技術獲得了巨大成功.1999年竹炭產品獲竹文化節,竹業博覽會金獎.2000年組建了衢州民心炭業有限公司,并承擔了***星火計劃項目《竹炭生產技術及系列產品開發》.2002年又實施完成了浙江省科技項目《環保型竹炭及系列產品產業化開發》,并榮獲浙江省人民**科技進步三等獎. 為了讓更多的農民掌握竹炭生產技術,使他們發展竹產業脫貧致富,包立根潛心研究,撰寫了《竹炭生產工藝淺述》、《中 國竹炭竹醋液產業發展與展望》、《高純度竹醋液生產技術》等多篇論文,分別在***刊物上發表.從1996年開始,包立根的公司十年如一日免費為農民培訓技術,包立根公司管吃管住,派技術員免費上門指導,沒向農民收過一分錢.不僅周邊縣市、連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等省份的許多農民也紛紛慕名前來求教.包立根一概無私傳授技術,他成了農民們的知心朋友,久而久之,他被人們譽為“竹炭之父”. 包立根成功了.在他帶動下,竹炭產業迅速發展,2001年,衢州市衢江區優先個被林業局命名為中 國竹炭之鄉,2003年建成了300畝竹炭特色工業園區,2005年2月包立根公司的“炭之語”牌竹炭獲得了原產標志記注冊保護.2007年6月由民心公司承辦的“2007竹炭產業發展論壇”在衢勝利召開,提升了衢江竹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取得了合格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2007年9月,在公司的積極爭取下,“空氣凈化用竹炭標準審定會”在衢隆重召開,衢江區再一次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民心炭業公司在衢州市10個發達鄉鎮,建立了竹炭原料基地3萬多畝,炭窯100多孔,公司以保護價收購毛竹,解決了山區大部分農民賣竹難的問題.記者從林業部門了解到,僅民心炭業公司就輻射帶動了周邊8000多戶農民,戶均增收三千多元.公司竹炭深加工車間,招收的職工也大部分是城鎮失地農民和山區農民.有許多竹農深情地說:“金山銀山回頭看竹山,這功勞應該記在包立根身上!” 扶貧沒有國界.包立根的故事傳開后,國外客戶也紛紛慕名而來合作.日本岐阜縣中日友好協會會長的女兒小石民代,在北師大學習生活了五年,對懷有特別深厚的感情,回國后聽到了包立根的故事,不遠千里來到,找到包立根,共同注冊了中日合資衢州民心林業科技有限公司.并建議以“炭之語”作為公司的竹炭品牌,她說,在日本,炭之語就是炭故事的意思.十年創業十年扶貧真的有太多太多感人的故事.在小石民代女士和岐阜中日友好協會的推介下,民心公司的竹炭產品引爆了日本竹炭市場,在消費者中日益備受推崇.在韓國、馬來西亞、臺灣等,民心公司的炭之語竹炭作為原產地竹炭也備受推崇.在國內建立專賣店800多家,營銷網絡遍布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 如今,包立根當上了浙江省竹炭協會副會長、衢州市衢江區**常委、衢江區人民檢察院人民監督員、衢江區善事總會副會長、衢江區工商聯合會副會長、衢江區不錯企業家,他的公司被評為省級扶貧龍頭企業、省級農產品加工示范企業、省級林業重點龍頭企業.但他仍然沒有忘記自己是農民的兒子,仍然沒有忘記帶領農民共同致富,仍然十分儉樸,不抽、不喝酒、不買房子.包立根辦公室里坐的,幾乎是清一色的農民朋友.公司里有許多員工都是來自貧困山區,他們的文化程度都比較低,為了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公司專門下發文件,公司職工進修學習,憑畢業結業證書可以拿到125優惠至2萬元不等的獎勵;如果職工子女就讀大中專院校或高中,憑學校 錄取通知書,也可以從公司拿到60優惠至2萬元不等的生活補助. 有人不解地問包立根,為啥職工子女讀書還要獎勵.包立根深情地說:“我當過老師,我知道農民貧困的原因是缺少知識,缺少文化.” 包立根就是這樣十年如一日地走在以竹炭扶貧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