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醫學博士眼中的高血壓病
大學本科畢業后,我做了幾年臨床大夫,然后又到北京大學讀碩士、博士,然后又回到醫院,繼續做臨床醫生 ,不知不覺25年時間過去了
讀博士時我專門研究高血壓
我1990年成為一名醫學生,開始了醫學專業的漫長學習。
大學本科畢業后,我做了幾年臨床大夫,然后又到北京大學讀碩士、博士,然后又回到醫院,繼續做臨床醫生 ,不知不覺25年時間過去了。碩士階段,我的研究方向是冠心病,博士階段,我的研究方向是高血壓。碩士、博士階段一共6年多,我有形式從在國內、上都享有盛名的孫寧玲教授,對高血壓的相關的知識如發病機制及干預看診、基礎研究及臨床研究做了系統回顧學習,對高血壓有了全面深入的認識,并在導師的指導下做了相關研究。回顧這25年的從醫經歷和學習經歷,我對高血壓這個病的認識在不斷深化。
高血壓靜靜生長的一顆苦果
高血壓,如同生命大樹上接的一顆果實。從整體上看,這可“哭過”的成長是一個安靜的過程。
高血壓通常是悄無聲息地發生,大部分人沒有癥狀,少數人可能有頭暈、頭痛或者鼻出血等癥狀。很多病人即使患高血壓多年,甚至血壓很高,仍然不會感到不適。所以,高血壓更大的危害在于它的“隱蔽性”,大多數的高血壓是在體檢或其他就醫時檢測發現的。
高血壓的常見并發癥是心腦腎的損害。高血壓是一種慢性,病因非常復雜。長期高血壓可以造成心、腦、腎、眼底及血管等諸多重要臟器的損害,并可導致腦瘁中、心肌梗死等一系列危及生命的心腦血管事件。其致殘、致死率很高,所以一旦發現,不論輕重,都應充分重視,盡早干預看診,生活方式與藥物看診同樣重要。
藥片不能決解所有問題
好多年以前,病人們普遍不重視高血壓,不聽醫生的話。在他們看來,到醫院,就是讓醫生開藥,藥一吃,高血壓就解決了。似乎這樣一種藥片,可以解決的所有問題。回到家,藥可能還吃,但、喝酒、吸等嗜好,一個都沒少。
許多病人覺得,這種病不頭暈、不頭疼,基本沒有什么癥狀,不耽誤吃喝,沒必要重視。這種認識狀態存在多年,近些年來有所改善,可是還遠遠不夠。數字表明,我國高血壓患者總體的知曉率、看診率和空置率明顯較低,分別低于50%、40%和10%。因此,進一步增強病人對高血壓的認識,改善依從性和看診持續性是降壓看診能否取得成效的關鍵。
生活方式干預與藥物同等重要
“生活方式干預”對高血壓看診很重要,《高血壓防治指南》告訴我們,危險分層不高的患者,可以不用立即給藥,如果進行3-6個月的生活方式控制,完全有可能把血壓降下來。講一個我親自看診過的病例。
一位中年商人到我們醫院就醫,確診是二級高血壓,危險分層屬于中等偏高——高危。我與這位病人是多年相熟的朋友,我了解他平時應酬多,被動吸多、喝酒多、睡眠不規律、血脂高,而且活動鍛煉很少。根據《高血壓防治指南》推薦,可以立即用藥物進行看診。但我幫他制定的方案是暫時不用藥,只服用國食健字號福壽山降壓茶,進行3-6個月嚴格的生活方式控制。
我告訴他:“你現在工作事業也有成就了,可以放一放,把身體調整好,調整生活就相當于吃降壓藥。”具體做法是,應酬能不去就不去,每天做半小時以上運動(很好是游泳),清淡飲食,少吃鹽,緩解精神壓力。
他很聽話,全部照做,兩個多月后,血壓降下來了,三個月后,血壓正常了。生活方式的干預后來阻斷了病程進展過程,他沒有吃降壓藥,也把血壓降下來了。
所以,我在臨床上,要求患者嚴肅認真地改變生活方式:戒,限酒,堅持適量體力活動,膳食適當限制食鹽、脂肪攝入量,增加蔬菜、水果(血脂正常者),保持正常體重,講究心理衛生。這不僅是高血壓看診的重要手段,也是其他心血管病乃至糖尿病看診的不容缺少的基礎。
高鈉、低鉀膳食是高血壓發病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
2010年《高血壓防治指南》在談到我國人群的高血壓危險因素時強調,高鈉、低鉀膳食是我國大多數高血壓患者發病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因此,在限制鈉鹽攝入的前提下,應加強鉀鹽的補充,對于腎功能正常的人群尤其如此。從這個背景看,低鈉鹽的研究是有意義的,對于高血壓病人是個可以嘗試的選擇。
“炭之語”述說一位農民兒子的十年扶貧故事

一位產后恢復加盟商的創富之路
重慶特色串串香加盟:一位真實加盟商的創業之路
